橡胶制品喷霜成因及防治


多行文本内容元素

富文本内容绑定数据后可解析HTML语言内容

发布时间:

2025-09-24

喷霜是指橡胶制品中配合剂(如硫磺、促进剂、防老剂、增塑剂、氧化锌等)超过其在本体橡胶中的溶解度极限,或因迁移、相分离等原因,逐渐迁移至制品表面并形成一层类似“白霜”的析出物的现象。


一、主要危害包括:
●影响外观: 产品表面出现白斑、泛蓝、泛彩或灰雾,被视为质量缺陷。
●损害性能:喷霜(硫磺、促进剂): 导致胶料表层硫化程度与内部不一致,造成欠硫或局部过硫,使物理机械性能(如拉伸强度、伸长率、耐磨性)下降。
●喷霜(防老剂): 表面析出后,内部防老剂浓度降低,削弱制品的抗老化能力。
●喷霜(增塑剂等): 影响表面粘合性能,在后续的涂装、粘贴、印刷等工序中造成困难。
●增加故障风险: 对于动态使用的制品(如轮胎、密封件),喷霜物可能成为应力集中点或污染源,导致早期失效。


二、 喷霜的成因机理:
喷霜的本质是热力学溶解-析出平衡和动力学迁移速度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其主要成因可归结为二点:
●过饱和溶解(配方问题): 配方中某种配合剂的用量超过了其在特定橡胶基体中的最大溶解度。温度降低时,溶解度下降,导致过饱和析出。
●迁移与渗出(工艺/储存问题): 即使配方合理,在硫化不充分、硫化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、储存环境温度波动大等情况下,配合剂会因分子热运动加剧而更易迁移至表面。


三、 配方设计:如何添加防喷霜助剂及选择材料:

这是解决喷霜问题最根本、最有效的方法。核心思路是:提高配合剂的溶解度、延缓其迁移速度、或选择相容性更好的替代品。


1. 使用分散剂:
●作用机理: 这类助剂能够降低橡胶相与配合剂相之间的界面张力,促进配合剂(特别是填料和粉末状助剂)在胶料中的均匀分散,防止局部浓度过高,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相容性。
●添加方式: 通常在混炼初期与生胶、填料等一起加入,用量一般为1-3 phr。


2. 使用高分子量或复合型助剂:
●作用机理: 传统的小分子助剂(如促进剂M、DM,防老剂RD)分子量低,迁移速度快。改用高分子量或聚合型助剂,可以显著降低其迁移性。
●促进剂: 用不溶性硫磺(IS)代替普通硫磺,其在胶料中不易迁移。使用高分子量促进剂(如TBzTD)替代TMTD等易喷霜品种。
●防老剂: 用聚合型防老剂(如防老剂HP)替代小分子防老剂(如防老剂A、D)。
●增塑剂: 选用与主胶种极性相近、分子量较高的增塑剂(如TP-95代替DOP)。


3. 优化硫化体系:
●作用机理: 设计一个平衡、高效的硫化体系,确保硫化剂和促进剂在反应中被充分消耗,减少游离残留。
采用“半有效硫化体系(Semi-EV)”或“有效硫化体系(EV)”替代传统的普通硫化体系(CV),后者硫磺用量多,更易喷霜。
●使用后效性促进剂(如CBS)为主,搭配少量高效促进剂,保证加工安全的同时减少喷霜。
●精确计算并控制硫磺与促进剂的配比。


四、 后期处理:已喷霜制品的除霜与抑霜方法:
对于已经发生喷霜的制品,处理方法主要是物理去除和化学抑制,但这些方法多为“治标”之举。


1. 物理除霜法:
●溶剂擦拭: 用酒精、丙酮、汽油等溶剂擦拭表面。注意: 必须选择对橡胶制品无溶胀、无损害的溶剂,先在小范围内试验。此法能有效去除表面析出物,但无法阻止内部继续喷霜。


2. 化学抑霜/后处理法:
●隔离涂层: 在清理干净的表面涂覆一层专用的隔离剂或保护漆。这层膜可以物理阻隔内部助剂向外迁移,同时也能防止空气中的氧气、臭氧侵入。例如,轮胎表面有时会喷涂一层保护蜡。
●热处理(回炼/烘烤): 将已喷霜的制品置于略低于硫化温度的烘箱中(如60-80℃)短期烘烤。此方法有时能使表面的喷霜物重新扩散回橡胶内部,但效果有限且可能引发进一步老化,需谨慎使用。
●硫化补救: 如果判断喷霜主因是欠硫,可将制品返回硫化罐进行二次硫化,使剩余的硫化剂和促进剂充分反应,但这可能改变产品的物理性能。


五、 总结与建议:
解决橡胶喷霜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,应遵循“预防为主,处理为辅”的原则。
首要任务是进行科学的配方设计,通过选用高分子量助剂、均匀剂和平衡硫化体系,从根本上提高体系的相容性和稳定性。
其次,严格控制混炼、硫化、储存等全过程工艺条件,确保配合剂分散均匀、硫化充分、环境稳定。
对于已喷霜的产品,应首先分析喷霜物的成分和根本原因,再选择性地采用物理清洗或涂层保护等后处理方法,并评估其对产品最终性能的影响。